嘉兴是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市。截至2015年底,全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84.94万人,占总人口的24.30%。换句话说,几乎每4个嘉兴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。据最新数据统计,全市有纯老家庭人口13.2万,占老年人口的15.54%;全市共有失能、半失能老人5.86万,占老年人口的6.9%。
昨天,“嘉兴日报”微信公众号在“两会议事厅”推出《嘉兴老龄化程度全省最高,将来我们怎样养老?》一文,引起网友热议。两会现场,代表委员们也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网友建言:
网友“徐小明”说:“最近网上所传提倡抱团养老,由几家老人组成一个团,相互照顾,相互关心,这样可使小辈们能安心工作,老人们能更加安心、舒心、快乐养老,我对此表示赞同!”
网友“薛桂华”说:“对于第一代独生子女而言,面对的养老压力是非常大的,一对夫妻要管4个老人,同时还有小的要照顾。仅仅靠居家养老是不够的,还有一部分需求需要靠政府实施医养结合的方式来解决,从而实现医疗、预防、保健、康复的一条龙服务。”
网友“sunglow”说:“应该把‘年轻的’老年人组织起来成立义工协会,陪伴或服务失能老人,并为自己积分,以备自己将来所需。以老养老,良性循环,也可以减轻子女负担。”
代表回应:
市人大代表王姚明建议:2014年嘉兴市政府出台了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》,加大了对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。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,养老服务业尤其是养老设施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新情况。从全省和嘉兴市情况看,老旧设施改造成养老机构的,消防验收合格率较低,且整改难度大。为此,建设标准化的养老设施、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是规范管理的要求。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财政收支情况变化,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方式也进行了调整,要求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、教育、医疗等设施建设。但现行政策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足,因此需要加大养老设施建设补助扶持力度,同时,加强项目后续监管,严禁养老机构改变用地、设施使用性质。
要加大融资信贷扶持力度,建议参照相关标准给予贴息贷款。要加大医养结合扶持力度,老年人患病较多,特别是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,大多需要康复护理,因此,建设医养结合机构,提高老年人医疗、康复、护理水平是发展方向。建议对新建用房且达到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,由卫计部门指导设置卫生所,开设一定数量的医疗康复床位,并建立医疗康复床位与普通养老床位双向流通机制,社保部门要将医疗康复床位纳入住院医保报销范围,从而方便老人就医康复,并且使养老机构与康复医疗机构良性竞争。同时要加强对医院住院条件管理,确保必须住院的才可享受社保支付政策,保障养老机构公平、正常运行。
委员回应:
“目前,我市养老机构的管理人才、护理人才相对缺乏。我市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大多由原先护理人员晋升担任,部分乡镇敬老院主要负责人还有退休返聘或村(社区)干部照顾性安置现象,整体上存在年龄偏大、文化层次低、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,对机构养老缺乏系统性认识。同时,由于目前养老行业待遇低、工作强度高、晋升空间有限等原因,导致高校养老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。”市政协委员张引华建议,有关部门要加强养老机构与院校的合作,开展定向专业养老人才培养,构建“产学研”一体化开放式的养老人才教育体系;从现有在职人员中挑选部分年轻优秀护理员,选送到有关院校接受社会学、心理学、管理学、医学等在职学历教育,人社部门要建立养老人才培训基地,因地制宜开展必要的专业知识、服务技能培训;从建立激励“助人助己”机制入手,打造“依老养老”自循环的社会保障体系,要以政府的公信力建立激励老人贡献余热的“依老养老互助服务时间银行”,让一部分老人在晚年实现自身社会价值;完善护理员薪酬激励制度,建立养老护理人员技能等级政府岗位补贴制度,同时,在机构内科学设置养老护理、管理等岗位,细化岗位职责,实行等级晋升,形成“人员能进能出、职务能上能下、待遇能升能降、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”的灵活用人机制。